Vodka 伏特加

Definition

 

        伏特加(俗稱little water)乃是蒸餾科技最直接的表現。伏特加的原料是穀物,尤其是裸麥、大麥小麥和玉米,不過用馬鈴薯也可以,根據規定有時候還可以用水果。除了少數的特例外,伏特加均不需陳放;而由於歷史因素,還可以在其中加味。伏特加是烈酒中最純粹的一種,極少含有具味道的雜質,從連續蒸餾中取出時,濃度高達96%,因此滋味非常輕盈而細緻,不過品酒專家還是列出了它的多種味道,像是薄荷、尤加利、香草與肉桂。

 

 

History

 

        伏特加的雛形首次出現於8到9世紀時的俄羅斯與波蘭。關於伏特加到底是誰先發明的,還具有相當的爭議,波蘭人和俄羅斯人對此互不相讓。一開始的「伏特加」,其實是在寒冬中因隔夜而有部分結冰的葡萄酒;結冰的薄層被取走後,剩下的酒就會變得比之前更濃烈一點,這種狀況不斷地重複後,餘酒的酒精濃度變成了大約在25%到35%之間,然後製造者會在酒裡加味,以掩蓋掉其中令人不舒服的味道。由於把葡萄酒裡的水分去除了,酒精和雜質因而也都變得較為濃郁。Zubrowka是現在僅存的幾個原始風格的加味伏特加之一,它的歷史可上溯至16世紀,採用一種叫做香子蘭草的野生香料草來加味;1546年波蘭的國王Jan Olbracht 通過了一道法律,讓波蘭人民不僅可以製作自己的伏特加,也可在其中加味,家庭蒸餾的風氣因此傳遍了全波蘭。伏特加的文字記載第一次出現在1405年的一份波蘭文件上,不過俄羅斯人也表示,克里米亞和熱內亞的使節團早在14世紀時就已經帶著伏特加前往俄羅斯朝廷晉見了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在伏特加逐漸成形的時期裡,俄國沙皇扮演了具有影響力的關鍵角色。1696年彼得大帝前往荷蘭旅行,使他對於蒸餾此事有了更多心得,並將此心得傳承給自己的蒸餾廠。到了1762年,凱薩琳大帝就已經把伏特加作為禮物送給瑞典和普魯士國王了。到了1886年,沙皇亞歷山大三世還授予了Smirnoff一個皇家保證,大大提升了烈酒事業在社會上的地位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在伏特加的生產史上,有幾樣重要的技術性發展。1830年連續蒸餾這項重大發明傳入了東歐,此舉有助於生產更純粹、更無瑕疵的酒。而用來生產Altai伏特加的Sokolovo蒸餾廠也在1868年由Constantin Platonov成立,並且率先發現在西伯利亞山上全俄羅斯最純淨的水源。而在1780年,Theodore Lowitz也開始使用活性炭進行過濾工作,更進一步減少了成品中的雜質。

 


Production

 

        在生產過程裡的每一個步驟,不論是穀物的挑選、蒸餾的方法、水的類型或蒸餾器的種類等等,都會影響伏特加最後表現出來的特質。而伏特加的生產規模也有很大的差異性,一些主要國際性品牌的生產速度令人咋舌,但一些專一的小酒廠就連貼酒標都得親力親為。大部分的伏特加都是以穀物製成的,因此採用何種穀物成了影響成品味道的最重要因素;選用裸麥、大麥、玉米或小麥,其實乃是出自地緣上的考量,因此許多波蘭的伏特加都以裸麥製成,芬蘭則是大麥,瑞典和俄羅斯則選擇小麥;馬鈴薯也會用來當作製作伏特加的素材,從18世紀開始,波蘭、挪威、愛沙尼亞和美國就都已經開始生產馬鈴薯製成的伏特加了。由於每種穀物的產量各有不同,因此也使得酒的價格和產量有不一樣的水平;其中以玉米的產量最高,小麥居次,其餘依序是裸麥、大麥,最低的則是馬鈴薯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在開始進行發酵和蒸餾之前,穀物要先碾碎,然後再以熱水煮過,烹煮的過程中會將穀物中的澱粉釋放出來,加入酵素後就可以把澱粉轉化成糖分,再加入酵母菌後就會開始發酵,糖分便會轉化為酒精;發酵後約會產生8—10%的發酵液(或稱酒醪),其餘的90%左右則是水。由於效能較好,因此大部分的伏特加酒廠都採用連續蒸餾,不過現在有一些廠商也會使用單一蒸餾,讓酒可以更具特性。蒸餾後酒精的濃度會高達96%,裝瓶時再攙水變成40%(一般來說)的濃度;值得注意的是,根據歐盟規定,伏特加的濃度不得低於37.5%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Cher 的頭像
    MiCher

    It must be love.........

    MiC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